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

我最熟悉的味道-陽羨茶的始源


陽羨茶的始源

/諸葛小花

在四維店的門前匾額上有著小小陽羨兩字,雖然字體小,但其所佔位置卻是視覺的焦點,這兩個字有甚麼重要性,常引起消費者的好奇。『陽羨茶堂』、『陽羨春水堂』跟『春水堂』是否相同?這是許多新加入春水堂家庭的夥伴及消費者共同的疑問。

陽羨,是地名,現在你在地圖上找不著它,因為它換過很多名字,目前它叫『宜興』,這名字大家就熟多了吧!

陽羨,不只是地名還是個茶名,大家都知道宜興盛制朱泥紫砂壺,是舉世聞名的陶都,卻鮮少人知道宜興在古時以產茶聞名。在它的身份是茶的時候,它同樣也有許多的名字,不過還是統稱為陽羨茶,在唐朝時為欽命貢茶產區,「陽羨茶」以湯清、芳香、味醇的特點而譽滿全國。

陽羨,也是暱名,這是忠貞的、長期投資的茶友對春水堂的記憶,對四維店那群早晨跳完舞就會來吃早餐的阿姨們來講,陽羨叫起來比較順口。陽羨茶行為春水堂的前身,是陽羨茶藝中心的簡稱,店名取為陽羨,寓意「飲茶思源」,也是對品質的要求。

那,我們這就來了解一下,陽羨,能有甚麼好現的。

在唐朝之前,陽羨不叫陽羨,叫『荊谿』,谿這個字意思是肥沃的山谷,唐朝時才改名叫『陽羨』。唐朝與宋朝期間有一個動盪時代,史學家管它叫五代十國時期,這時期,『陽羨』改稱『義興』,宋朝時有個皇帝叫趙光義(他的兄長為赵匡胤),『義興』的義跟皇帝名字同字,犯了忌諱,只好改名避鋒頭,就是沿用到現在的『宜興』。

宜興茶歷史久遠,早在三國孫吳時代,就名弛江南,當時稱為「國山茶」。唐朝稱之為「陽羨貢茶」、「毗陵茶」、「陽羨紫筍」和「晉陵紫筍」。


陽羨產的茶泡出來,湯清色濃,味香而甜,堪稱茶中佳品。但是陽羨茶之所以能獲得皇家賞識成為御用貢茶,除了它自己爭氣、出類拔萃以外,還有一個貴人的提攜非常重要,這個人在茶的領域裡出神入聖,他就是陸羽。

陸羽,是唐代竟陵人,又名疾,字鴻漸,他是個沒名沒姓的孤兒,自小被當時一位佛門大師拾養,大師用易經為它占卜,卦曰:『鴻漸於陸,其羽可用為儀。』意思是,鴻雁漸漸降落在陸地上,牠的羽毛可以作為禮儀的裝飾,這是個吉卦。於是高僧就以卦辭為孤兒命名,以陸為姓,以羽為名,以鴻漸為字。不知道是不是占卜的冥冥中自有天意,這個孤兒後來對茶有很深的造詣,時人稱之為「茶師」,竟成為茶業的祖師爺。

陸羽茶經,是世界第一部茶文化專著,唐朝時飲茶蔚為風尚,當時的茶依各地所產茶業的質量,品評出品質的高低,是使茶從過去的藥用、牛飲,發展成品飲的劃時代進步。茶經一出對唐朝漸盛的飲茶之風,更有推波助瀾之勢,全聞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共有十個單元:一之源、二之具、三之造、四之器、五之煮、六之飲、七之事、八之略、十之圖等十章,對製茶法、飲茶法、器具、產地的敘述週詳,有全盤的介紹,按現在的學科劃分,茶經其中包括了茶的歷史學、地理學、農藝學、植物學、生態學、民俗學、文藝學、及鑄造、製陶等多方面知識,可說是茶學百科全書,是中國茶道最原始最具體的指導原則,以後的茶書皆依此改良。

陸羽為了研究茶的種類、採摘、焙製和品茗,曾在陽羨南山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,為撰寫「茶經」一書積累了豐富的原始資料,因此他對於陽羨茶相當熟悉。而陽羨茶獲得皇帝的青睞,有以下記載,在宋代《苕溪漁隱叢話中》引「重修義興茶捨記」:有一位和尚把陽羨山中產的野菜送給當時的常州太守李棲筠,經他請陸羽鑑定後,建議當作佳物進貢給唐代肅宗皇帝,時間是大歷年間(766年左右)。陸羽在品嚐後,認為「陽羨茶」確是「芳香冠世,推為上品」,由於陸羽的推薦,「陽羨茶」因此名揚全國,聲噪一時。從此,「陽羨茶」被選入貢茶之列,故有「陽羨貢茶」之稱。在他的《茶經、一之源》中記及:「陽崖陰林,紫者上,綠者次,筍者上,芽者次」,故,陽羨茶又稱「紫筍茶」。

自陸羽之後,有更多的文人為陽羨茶行文加持,如詩人盧仝,寫下了「天子愛喝陽羨茶,百昌不敢先開花」的詠茶名句;明末清初劉繼莊的《廣陽雜記》記有「天下茶品,陽羨為最」;明代袁中郎(宏道)在評茶小品中指出:「武夷茶有藥味,龍井茶有豆味,而陽羨茶有『金不味』,稱得上茶中上品」。

陽羨茶,在茶文化的洪流中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,同樣,這樣的歷史定位也是以陽羨為精神的春水堂所期許的。

補註:貢茶對茶文化的影響

除了『華陽國志』中傳述的巴蜀王進貢四川茶給周武王伏誠的記載外,真正的貢茶制度始於唐代,貢茶顧名思義是進貢給皇帝的茶。在唐代,貢茶須在清明前送達長安,送達的貢茶,於清明日先薦宗廟,然後分賜近臣,並以茶開宴賞賜。因此茶在當時朝廷的用途,一用以祭神祭祖,其次用以賜飲、賞賜,或君王自用。由於宮廷的重視,因此茶樹由野生而成為農物栽種,並有了「茶稅」的出現。

為了維持貢茶的水準,唐皇特派茶吏、專使、太監到陽羨設立「貢茶院」,專司監製、品嚐和鑑定貢茶的任務。採下來的嫩茶,經焙炒好後,立即分批通過驛道,快馬日夜兼程送往京城,趕上朝廷的「清明宴」。當時稱此種茶為「急程茶」,一刻也不能延誤。

你知不知道陽羨<江蘇宜興>距京城多遠?有數千里之遙阿!這一趟下來不知累壞了多少驛役,累死了多少峻馬。正如唐朝詩人李郢《茶山貢焙歌》詩曰:「陵煙觸露不停探,官家赤印連帖催,驛騎鞭聲砉流電,半夜驅夫誰復見;十車皇程路四千,到時須及清明宴」。

半夜驅夫誰復見,這是皇家人喝茶時不知道的艱辛。

然而「上有所好,下必有甚焉者。」由於上位者的喜愛與重視,民間亦群起效尤,於是飲茶蔚為風尚,尤其是各大都市到處可見茶肆。茶經有云:「謝安、左思之徒,似皆茶飲,是以與時俱廣,浸於世俗,至國朝而盛,荊州、渝洲諸地,已為每家必飲之物。」這是描寫茶飲盛行的情況。又封式見聞錄記載:「開元中泰山有降魔大師,與禪教學禪,務於不寐,又不夕食,皆許其飲茶,人自依挾,到處煮飲,從此轉相仿傚,遂成風俗。」由這兩段記載,亦可為茶飲風行的佐證。因此,唐代的飲茶在中國飲茶發展史上可謂創造時期,一切規模均已大備,後代的飲茶發展即據此改進而成新格。

如果您喜歡以上文章內容,請在最上面的標題下幫我們按個讚或分享喔!謝謝。

延伸閱讀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