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唐代出現「冰商」,開始將冰當成商品來賣,不過這些冰商認錢不認人,有時反而弄巧成拙。據《唐摭言》記載:盛夏,蒯地人賣冰於市,過路人熱不可耐人人都想一食為快。卻不料賣冰者自以為奇貨可居,故意把冰價抬高,結果路人 一氣之下都忍熱走開了,不一會冰都融化了,蒯地人終於弄巧成拙賠了本。晚唐時,商人為了招徠生意更在冰中加糖,吸引顧客。
冷飲到了宋代,有了新的突破,且種類繁多,更出現了冷飲專賣店。北宋汴京(今開封)的冰店裡就有「冰糖冰雪冰元子」出售,當時的冰鎮酸梅湯更是風味獨特。南宋臨安(今杭州)街上賣的有「雪泡豆兒水」、「雪泡梅花酒」等等,宋劉松年的《茗閱賭市》、宋書家的《半茶圖》,還把出售冷飲場面畫入畫中。南宋詩人楊萬里詩中寫到:【帝城六月日停午,市人如炊汗如雨。賣冰一聲隔水來,行人未吃心眼開。】。他也曾對一種叫「冰酪」的冷飲大加讚賞;
後來馬可波羅來中國時,受元世祖賞賜,也嘗到當時的皇家冷飲「冰酪」。馬可波羅後來將「冰酪」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,經過幾百年的輾轉流傳、演變,最後成了今天大家常吃的「冰淇淋」鼻祖。
明清時,不少美味冷飲名品相繼出現了,僅《紅樓夢》一書中就有酸梅湯、玫瑰露、木樨露、涼茶及玫瑰鹵子湯等記載。
圖片資料
1.冰塊
2.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鑿罐,內有夾層,夾層放冰,罐裡放食物水酒。
3.掐絲琺瑯“冰箱”是乾隆年制的比較精緻的一款。 4.茗市圖
5.馬可波羅
文字資料引用出處:
1.【2009/07/26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2. 大紀元: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9/7/4/n2578407.htm
「大暑」的前後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,所以會特別感到氣候炙熱難耐。有句俗話「小暑大暑無君子」,它的意思是說:小暑、大暑這兩個節氣的天氣十分酷熱,很多人因為熱到受不了,就不顧面子把衣服脫掉,這樣子不但不禮貌,也失去君子風範了。
此時正逢小朋友放暑假的時候,酷熱的天氣不免讓人想到海邊遊玩戲水,以便消消暑氣。不過,出門玩水一定要注意安全,不要靠近沒有救生人員的河邊戲水,也不要單獨行動,隨時都要注意自己的安全,才能在炎熱的夏天裡平安的享受玩水的樂趣喔!
☆ 節氣小農夫
這個時節是二期水稻插秧的好時機,所以田區所需要的水量會增加,如果在這時候發生乾旱缺水的情形,就會迫使農夫們休耕。相反的,如果因颱風來襲帶來過多 的雨水,就會毀掉農夫們辛苦栽種的作物。所以民間有「大暑大落大死,無落無死」這句諺語,表示大暑時節的雨水量對稻作的生長影響很大。
☆ 節氣小漁夫
在這個時節,台灣周圍的海域大多佈滿暖水魚群,如:東北海域有魷魚,基隆外海有小卷、赤宗,彰化海域則有黃鰭鯛等漁獲。這些都是漁夫們漁獲的重點海域 喔!不過,夏天吃海鮮除了享受美味之外,一定要相當重視保鮮和衛生的問題,因為溫度太高容易發生食物腐化、變質的問題。若是吃了不新鮮、不乾淨的東西,可 是會生病的喲!
☆ 節氣小園丁
有句話說「大暑吃鳳梨」,表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,味道最甜美,是品嚐的好時機喔!鳳梨不僅是水果,它也被當成烹調菜餚時的甜美食材,十分可口。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「旺來」雷同,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、生意興隆的象徵。
☆ 節氣生活
大暑節氣裡,重要的民俗節慶首推農曆六月十五日的「半年節」。由於農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,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,全家會一起吃「半年圓」,而「半年圓」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麵搓成的,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嚐,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喔!
☆ 節氣俗諺
1.「大暑熱不透,大水風颱到」這句俗諺的意思是:大暑這一天如果不熱,就表示氣候不順,今年內必須特別注意水災或風災,以免影響到農作物的收成喔!
2.「熱在大小暑,好有雷陣雨」這句俗諺的意思是:大、小暑時節,炎夏天氣常常熱得讓人受不了,還好常會有午後雷陣雨出現,藉此舒緩了炎夏所帶來的酷熱。
參考資料出處: http://www.mdnkids.com/24seasons/summer3.htm寫食記也會被告?
近來中壢市有一間餐廳「KiKi屋」在PTT上聲名大噪
有網友在部落格上寫了去該店用餐的心得及感想
店家在該部落格上留言, 揚言提告
網友把事情PO上PTT中壢版
KiKi屋事件就此展開.......
從店家揚言要告人到後來可能會被三麗鷗告
過程精彩
全文請看http://alex6609.pixnet.net/blog/post/25433549